网络覆盖技术创新引发关注
中国联通在南京率先部署的5G-A通感一体技术,成为市民热议的技术亮点。该技术通过改造通信基站,实现单站500-1000米的有效感知范围,成功应用于浦口区西江基地的低空经济监管,为无人机训练提供轨迹评估能力。配合特型天线设计,基站重量减少50%、高度缩减三分之二,有效解决居民区深度覆盖难题,信号强度提升5dbm。
用户感知与市场反响两极分化
南京市民对联通5G的体验呈现明显差异:
- 年轻群体因创新营销产生高期待值,如与脱口秀明星合作的”5G超能力”传播活动吸引大量尝鲜用户
- 老旧小区居民反映存在信号死角,实测数据显示室内覆盖强度波动达10dbm
- 商业区用户赞赏下载速率提升,部分场景峰值速率突破1.5Gbps
争议焦点:信号质量与辐射疑虑
针对市民关注的电磁辐射问题,实测数据显示联通基站功率仅为微波炉百万分之一,但仍有12%受访市民存在认知偏差。信号覆盖差异源于:
- 3.5GHz频段绕射能力较弱,高层建筑遮挡效应显著
- 基站密度尚未达到理论覆盖要求,目前每平方公里部署量仅为标准的80%
- 室内分布系统改造进度滞后,部分楼宇仍依赖4G设备
智慧城市融合带来的连锁效应
联通”城市之眼”项目接入30.6万台感知终端,包括20万路视频设备,实现城市事件5秒内响应。该系统的AI多模态分析能力,使交通拥堵识别准确率达92%,但也引发部分市民对隐私保护的担忧。
区域类型 | 平均信号强度 | 投诉率 |
---|---|---|
商业中心 | -75dbm | 3.2% |
居民小区 | -85dbm | 15.7% |
工业园区 | -80dbm | 8.4% |
未来战略与行业影响展望
联通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市900MHz频段重耕,预计可提升30%室内覆盖效果。通过AI智能关断技术,基站能耗将降低40%,这项技术突破已进入试点阶段。
南京联通的5G部署展现技术创新与民生需求的碰撞,其通感一体、智能天线等突破为行业提供新范式,但用户感知差异揭示出技术普惠仍需时间。随着基站密度提升和频段优化,市民热议或将推动5G服务向更均衡方向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06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