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原理差异
行程码的定位主要依赖手机基站和GPS信号,通过运营商后台实时记录用户设备连接的基站信息。而随身WiFi作为独立联网设备,其数据流量通过内置SIM卡传输,并未直接绑定用户身份或移动轨迹,因此无法被行程码系统主动识别。
数据采集范围限制
运营商的数据采集系统存在明确边界:
- 仅记录手机号码对应的基站切换数据
- 不监控非语音通信类设备(如物联网卡设备)
- 设备需满足实名认证关联要求
隐私保护机制
为避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程码在设计时采用以下保护措施:
- 仅关联用户主动申报的手机号码
- 排除非实名设备的数据采集
- 设置14天自动过期机制
用户常见误解
部分用户认为随身WiFi的IP地址会暴露位置,实际上:
- 运营商级IP定位精度有限
- VPN服务可能修改网络出口
- IP数据库更新存在延迟
政策与法规依据
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个人行程信息属于敏感数据。相关部门明确规定行程码仅追踪手机用户的主设备,该限制既符合最小必要原则,也避免产生额外的隐私风险。
随身WiFi不计入行程码的本质原因,在于技术实现方式与隐私保护规范的双重限制。这种设计既确保了疫情防控的有效性,也严格遵守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要求。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07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