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为何突然叫停ASMR?行业标准引发争议?

广电总局叫停ASMR引发行业震荡,直接源于内容低俗化与AI技术滥用风险,深层矛盾则指向行业标准缺失与监管框架滞后。事件折射出新兴视听形态在商业扩张与合规发展间的平衡难题。

一、ASMR的兴起与争议

ASMR(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自2010年起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传播,其通过特定声音或视觉刺激引发”颅内高潮”的体验,迅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放松方式。但随着内容形式演变,部分创作者将ASMR与软色情、低俗表演结合,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按摩师、刻意放大咀嚼声等方式吸引流量,导致平台内容逐渐偏离原本的助眠定位。

二、广电叫停ASMR的直接原因

2025年广电总局的整顿行动主要基于以下考量:

  • 内容低俗化:30%的ASMR视频涉及擦边球表演,存在传播不良价值观风险
  • 技术滥用风险:AI语音合成技术可伪造ASMR内容,存在侵权隐患
  • 监管标准统一需求:同类视听节目(如直播带货)已建立分级制度,ASMR领域仍存空白

这一决策延续了2018年内涵段子关停事件的监管逻辑,即对可能引发群体性负面影响的视听内容采取预防性措施。

三、行业标准缺失引发争议

ASMR行业标准争议焦点
争议维度 支持方观点 反对方观点
内容边界 应建立分级审核机制 过度限制创作自由
技术应用 需规范AI声音克隆授权流程 增加中小创作者合规成本
商业模式 广告植入应符合《广告法》 商业化路径尚未成熟

四、内容监管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数据显示,ASMR相关内容在禁令前日均播放量超2亿次,反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监管行动暴露三大矛盾:

  1. 用户需求多元化与内容同质化的矛盾
  2. 技术创新速度与立法滞后性的矛盾
  3. 平台流量竞争与内容质量的矛盾

部分创作者尝试转型为”白噪音”内容,但仍面临界定模糊的困境。

五、全球监管趋势与本土实践

对比欧美国家,中国在ASMR监管上呈现更主动的干预特征:

  • 欧盟:建立ASMR创作者认证体系
  • 美国:依托平台自治进行内容分级
  • 中国:采取”负面清单+技术监测”组合拳

这种差异源于文化接受度与社会责任认知的不同,例如西方更强调个人选择,而中国侧重群体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22347.html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