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气文化: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二十四节气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与哲学智慧。广电总局通过《中国好时节》《京城二十四节气》等节目,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密码转化为视听符号,让观众在立春的龙舞中感受万物复苏,在冬至的飞雪里触摸文明脉动。这种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既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化诠释,也是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科技赋能:视听语言的破圈密码
通过VR、AR、MR等新技术手段,广电节目实现时空穿越的视听奇观:
- 《2025非遗晚会》用自由视角展现千年铁花的璀璨轨迹
- 《中国节气》系列将伽马射线暴声波转化为宇宙交响乐
- 北京文艺广播的融媒体系列通过三维声场复原祭祀雅乐
这种技术赋能使原本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让年轻观众在数字交互中感知节气魅力。
三、创新表达:传统元素的当代解码
广电创作者打破传统晚会范式,构建”文化+情景剧+艺术演绎”的复合形态:
- 《春分篇》用剑舞演绎龙泉剑锻造技艺
- 《谷雨奇遇记》以现代职场故事隐喻节气哲思
- 《冬至篇》通过航拍直播展现边防哨所的节气更替
这种创新既保留节气文化的仪式感,又注入青春语态,实现从文化展示到价值传递的升华。
四、品牌战略:文化IP的持续深耕
广电系统形成”节气+”的生态布局:
- 央视构建非遗文化IP矩阵,推出《栋梁》等建筑主题节目
- 河南台打造”中国节气”系列,单期全网传播破41亿次
- 北京文艺广播开发融媒体产品,全网播放量超800万
这种系统化运营既培育文化品牌,也带动文旅、文创等产业链延伸。
五、社会价值:精神共鸣的情感纽带
节气主题节目通过三个维度构建情感共同体:
- 时空维度:连接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
- 地域维度:融合北方雪原与江南烟雨
- 代际维度:贯通传统技艺与数字原生
如《更好2025江苏跨年》通过两地儿童共唱《七子之歌》,在节气更替中强化民族认同。
在文化自信建设背景下,广电机构以节气为切口,通过科技赋能与创新表达,既完成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也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丰富节日视听供给,更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可持续的传播范式。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2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