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审核新规将如何影响内容创作风向?

广电总局2025年实施的微短剧分类审核新规,通过分级管理制度、片名规范化、备案流程强化等措施,推动内容创作向主旋律靠拢,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重构平台责任体系,最终引导行业走向精品化发展道路。

分级审核重塑创作门槛

根据投资额度划分的三级审核体系,推动内容创作向专业化转型。投资超100万元的“重点微短剧”需通过总局备案审查,促使制作方在立项阶段强化剧本审核与资源配置;30万元以下项目由平台自审,加速中小团队向平台审核标准靠拢。

三类微短剧审核标准对比
类别 审核主体 备案要求
重点微短剧 广电总局 规划+成片双备案
普通微短剧 省级广电 网络系统申报
其他微短剧 播出平台 定期备案

片名规范化约束内容包装

新规对片名提出三级审核标准:禁止使用低俗谐音梗、限制口语化表达、鼓励艺术化创作。例如《凌晨一点的猫》案例显示,要求片名需承载文化内涵并符合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直接冲击“标题党”创作模式。

  • 禁用要素:恶俗词汇、极端情绪词、仿拟谐音
  • 推荐手法:比喻、双关、设问等修辞

备案流程延长制作周期

重点微短剧需提交成本配置、情节梗概、公司资质等12类文件,备案周期从原7天延长至30天。普通微短剧要求提供完整剧本大纲,促使制作方在开发初期完成内容合规性设计。

  1. 立项阶段:提交思想内涵说明书
  2. 拍摄阶段:同步准备备案材料
  3. 后期阶段:预留审查修改时间

题材选择趋向主旋律

新规明确要求内容需传递主流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社会矛盾放大等题材受限。创作风向转向三大方向:红色经典改编、现实题材创新、传统文化挖掘,推动《觉醒年代》类严肃题材微短剧增长。

平台责任重构行业生态

平台需承担30万元以下微短剧审核责任,并定期向广电部门备案。首页推荐剧目需通过总局复核,促使平台建立内部预审机制,头部平台已组建30人以上专职审核团队。

审核新规通过分级管理、流程管控、内容引导三维度重构创作生态,短期内将提高合规成本,淘汰粗制滥造内容;长期推动行业向精品化、专业化升级。创作者需在题材创新与合规边界间寻找平衡,平台则面临内容把关与商业收益的双重考验。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33523.html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