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新规限制英语使用,节目调整将面临哪些挑战?

广电总局新规要求电视节目禁用外语及缩略语,节目制作面临语言重构、审批复杂、成本增加等五大挑战,需在文化保护与传播效率间寻求平衡。

语言表达重构挑战

新规要求体育赛事解说、财经报道等领域需将NBA、GDP等英语缩写替换为中文全称,这对节目脚本的即时翻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例如NBA需改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可能影响节目节奏和信息密度。

广电新规限制英语使用,节目调整将面临哪些挑战?

审批流程复杂化

根据规定,省级以上媒体使用方言或外语需经广电总局审批,地市级媒体则需省级审批。节目制作需提前20个工作日提交详细方案,包括使用外语的必要性说明,显著延长制作周期。

观众接受度平衡

需同时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 中老年观众:更易理解规范化表述
  • 年轻观众:可能对”CP”改为”荧幕情侣”等翻译产生抵触
  • 国际观众:降低节目输出的文化适应性

制作成本增加

涉及三个主要成本模块:

  1. 已制作内容的重新剪辑(如替换字幕)
  2. 主持人语言规范培训
  3. 多版本内容制作(针对不同传播渠道)

国际内容合作受限

引进节目需进行深度本地化改造,例如BBC纪录片需重新配音并修改专业术语。同时国际媒体对政策理解差异可能影响合作意愿,如近期BBC国际频道停播事件显示的文化传播壁垒。

新规实施将推动节目制作向精细化转型,但需在文化保护与传播效率间寻找平衡点。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开发智能翻译系统、加强国际传播规则对话,可能成为破局关键。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46587.html

(0)
上一篇 7小时前
下一篇 7小时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