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合同现象频发
近期多地消费者投诉显示,部分代理商通过伪造合同印章、虚增服务条款等方式,诱导用户签订与实际套餐不符的宽带协议。
- 合同金额与宣传不符
- 隐藏性条款强制绑定
- 电子合同无有效签章
用户面临的风险
虚假合同导致用户面临三大权益损害:
- 费用超额扣款难以追溯
- 解约时高额违约金索赔
- 个人信息遭非法采集
维权难点解析
消费者维权过程中普遍遭遇举证困难,代理商常以「系统错误」推诿,且电子合同存证平台存在监管空白。
渠道 | 解决率 |
---|---|
运营商客服 | 32% |
消协投诉 | 67% |
司法诉讼 | 89% |
监管保障措施
工信部近期出台《通信服务合同规范》,明确要求:
- 强制使用官方合同模板
- 建立电子合同备案系统
- 设立代理商信用黑名单
构建多方联动的监管体系,完善电子合同存证机制,提升用户举证能力,是破解宽带合同乱象的关键路径。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6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