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原理对比
内网穿透依赖NAT地址转换协议,通过建立反向代理隧道实现访问,而外网穿透需借助公网IP直接暴露服务端口。两种技术的核心差异在于:
- 内网穿透需要第三方中继服务器
- 外网穿透要求设备具备独立公网IP
- 移动宽带通常采用动态IP分配机制
网络架构差异
典型的内网穿透架构包含三个层级:
- 客户端设备(内网主机)
- 穿透服务器(具有公网IP)
- 终端访问设备(外网用户)
类型 | IP类型 | 延迟 |
---|---|---|
内网穿透 | 私有IP | 100-300ms |
外网穿透 | 公网IP | 20-50ms |
端口映射方式
在移动宽带环境下实现穿透需注意:
- 动态DNS配置更新频率
- 运营商级NAT(CGNAT)的限制
- UPnP协议支持情况
安全风险分析
穿透服务可能引发:
- 未授权访问风险
- 数据明文传输隐患
- DDoS攻击入口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7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