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和多层级保护机制,构建起涵盖4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30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建立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管理制度,落实“党政同责”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形成“保护+传承+利用”的全链条管理模式。推进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遗,打造“古蜀文明”文化地标,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能级。
二、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
通过发布非遗节市场合作清单和资源征集清单,构建“非遗+”产业生态:
- 品牌授权合作:开放非遗标识使用和联名产品开发,赋能企业品牌升级
- 场景化消费:打造非遗美食集市、手工艺集市等文旅消费新场景
- 跨界融合:推动传统医药成果转化、非遗IP授权开发,实现非遗资源向现代产品转化
三、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创新表达:
-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运用AR技术还原青铜器铸造场景,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
- 开发非遗主题微短剧,探索文化遗产的影视化传播路径
- 建立文物数字化档案库,对400余万件馆藏文物实施三维建模保护
四、创新文化遗产传播推广模式
构建多元化传播矩阵:
- 全民参与机制:发起“青年推介官”招募计划,培育非遗传承新生力量
- 教育融合:出版《何以成都》考古绘本,推动文化遗产进校园
- 新媒体传播: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实现古蜀文明国际传播超10亿次曝光
五、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依托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平台,打造文化交流品牌:
-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非遗节,吸引30余国参与非遗项目展示
- 开展“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组织欧亚媒体考察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推动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保护经验国际共享,建立跨国学术研究合作机制
结论: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融合、科技赋能、传播升级和国际合作五大路径,构建起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成都模式”。这种系统性创新既保护了4500年文明史的文化根脉,又推动非遗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7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