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假全网通套餐陷阱曝光:阉割版资费与双卡限制引争议

中国移动近期被曝光的假全网通套餐存在资费陷阱与功能限制,套餐实际资费可达标称价格3倍,双卡使用中存在网络中断、隐形扣费等问题。消费者遭遇合约捆绑、高额违约金等维权困境,行业监管亟待加强。

一、”阉割版”资费设计引发质疑

近期曝光的中国移动”假全网通”套餐存在明显的功能阉割现象。所谓”全网通”套餐实际限制用户使用双卡功能,当主卡拨打电话时副卡网络服务自动中断,这与宣传的”双卡并行”功能严重不符。资费结构设计更暗藏猫腻:

中国移动假全网通套餐陷阱曝光:阉割版资费与双卡限制引争议

  • 基础套餐仅包含通话时长,流量需额外付费叠加
  • 赠送流量存在地域限制,跨省使用需缴纳漫游费
  • 高清语音通话(HD Voice)默认消耗流量计费

这种资费设计导致用户实际消费金额普遍超出套餐标称价格的2-3倍。

二、双卡限制的隐形枷锁

双卡用户面临更复杂的资费陷阱。有消费者反映,使用中国移动8元保号套餐搭配其他运营商流量卡时,拨打电话会自动扣除流量费用。技术原理在于:

  1. 移动卡默认开启VoLTE高清通话功能
  2. 该功能需依赖数据网络支撑
  3. 当主卡通话时副卡网络被强制断开
典型双卡资费对比(单位:元)
套餐类型 标称资费 实际支出
移动8元+电信29元 37 58-75
纯移动套餐 58 78-95

三、合约捆绑与违约金陷阱

运营商通过”免费送手机”等话术诱导用户签订长期合约。某消费者在不知情情况下被更改为78元保底套餐,合约期长达三年,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这类合约存在以下特征:

  • 业务员私自拍摄用户身份证办理业务
  • 未明确告知资费变更细节
  • 违约金计算方式不透明

四、消费者维权困境

多数用户在遭遇资费陷阱时面临投诉无门的困境。运营商客服系统存在:

  1. 投诉工单流转周期长达7-15个工作日
  2. 地方营业厅与客服中心相互推诿
  3. 合约条款解释权归运营商所有

有用户反映,即便向工信部投诉,最终仍被要求支付违约金才能解约。

五、行业监管呼声渐高

针对通信行业资费乱象,消费者权益组织提出三大改进建议:

  • 建立套餐资费公示白名单制度
  • 强制要求合约业务办理全程录音录像
  • 设置违约金金额上限(不超过月费3倍)

目前已有地方通信管理局约谈运营商,要求整改”套餐只升不降”等霸王条款。

中国移动假全网通套餐事件暴露了通信行业长期存在的资费不透明问题。消费者在选择套餐时应仔细核对资费明细,保留业务办理凭证,遇到强制消费可向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投诉。行业监管机构需建立更严格的事前审查机制,杜绝”套餐陷阱”的生存空间。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80792.html

(0)
上一篇 10小时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