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广电报聚焦非遗传承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

扬州创新构建非遗活态传承体系,通过全域旅游空间重构与数字技术赋能,打造“非遗+”产业生态圈。建立12个传承基地、开发沉浸式游览线路、建设数字平台等举措,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双赢,为历史名城文旅融合提供新范式。

一、扬州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时代背景

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依托“三都”世界级城市名片,将非遗保护纳入《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核心战略。2024年出台的配套政策明确提出建立非遗资源库与旅游产品转化机制,通过“来扬州,行大运”品牌打造,推动雕版印刷、扬州评话等89项非遗项目融入全域旅游场景。

扬州广电报聚焦非遗传承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

二、构建非遗活态传承体系

扬州创新实施“三维保护工程”:

  • 传习机制:设立瘦西湖非遗学堂等12个传承基地,开展大师带徒专项补贴
  • 数字保护:建成漆器髹饰等非遗数据库,完成3D建模项目27个
  • 体验场景:东关街设置10处非遗工坊,开发“运河十二时辰”沉浸式游览线路

三、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创新

按照“一城两轴三极”规划,构建非遗旅游矩阵:

  1. 古城核心区:复现盐商文化非遗场景
  2. 运河文化轴:打造水上非遗展演带
  3. 生态休闲极:开发邵伯锣鼓等民俗体验区
2024年扬州非遗旅游数据统计
项目类型 参与景区 年度营收
传统技艺 32处 1.2亿元
表演艺术 18处 6800万元

四、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体验

通过AR导航系统串联个园、何园等历史街区,开发“数字非遗护照”集章系统。2024年上线的“云上广陵”平台实现漆器制作远程教学,累计访问量突破300万人次。

五、产业融合的扬州实践

建立“非遗+”产业生态圈:美食非遗推出淮扬菜标准化体验工坊,传统医药开发养生旅游路线,三把刀技艺转型高端定制服务,带动就业岗位1200余个。

扬州通过制度创新、空间重构与技术赋能,开创了非遗活态传承与全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这种将文化基因植入城市肌理的实践,为历史名城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本参照。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80875.html

(0)
上一篇 10小时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