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联通4G为何仍存信号覆盖盲区?

扬州联通4G信号盲区成因复杂,涉及古建筑群信号屏蔽、基站布局经济性考量、4G技术穿透力限制等多重因素。运营商通过微基站部署与动态负载优化,计划年内缩减45%盲区面积。

地理环境双重制约

扬州老城区密集的明清建筑群形成天然信号屏障,砖木结构的墙体对900MHz频段信号的屏蔽效率高达65%。水域面积占比达28%的地理特征,使得基站建设在沿江区域面临特殊防潮要求,增加了施工难度与维护成本。

基站布局经济考量

运营商在基站选址时遵循「20-80原则」,即优先保障80%人口活动区域的覆盖。扬州旅游旺季日均300万游客的流动特性,导致部分非核心景区存在周期性信号过载现象。数据显示,瘦西湖景区周边基站密度较城区低40%。

表1:扬州基站分布特征
区域类型 基站密度(/km²) 信号盲区占比
商业区 4.2 5%
居民区 3.1 12%
景区 2.3 18%

4G技术固有瓶颈

高频段信号在穿透钢筋混凝土结构时衰减率可达15dB/m,文昌阁商圈部分写字楼室内信号强度不足-110dBm。现有TDD-LTE制式在同时承载语音数据时,频谱效率较5G NSA组网低37%。

用户行为模式影响

节假日景区游客集中产生「蜂窝过载效应」,单个基站最大并发连接数超设计容量120%时,将触发QoS降级机制。本地用户中38%存在设备兼容性问题,老旧终端无法支持4G+载波聚合。

5G迁移资源倾斜

运营商将原用于4G的2.1GHz频段重耕为5G,导致4G可用带宽缩减30%。2024年扬州5G基站建设投入占比达68%,同期4G网络优化预算同比下降42%。

解决路径与展望

当前采取的三维优化方案包括:

  1. 部署微基站填补古建筑群覆盖缝隙
  2. 推广VoLTE终端渗透率至85%以上
  3. 建立动态负载均衡系统

测试数据显示,东关街区域通过微基站组网,信号强度提升12dB,掉话率下降至0.3%。

扬州联通4G信号盲区是技术迭代、地理特征与运营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异构网络部署与智能网优系统,预计2025年底盲区面积可缩减至当前规模的45%。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181097.html

(0)
上一篇 10小时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