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广电黄生成事件为何引发公众质疑?

泸州广电系统因过度依赖“新黄色新闻”生产模式引发公众质疑,事件暴露出基层媒体在流量冲击下的价值迷失。本文通过分析舆情演变、行业症结及整改路径,探讨融媒体时代如何平衡公共属性与传播效能。

事件背景与舆情发酵

2025年初,泸县融媒体中心因长期搬运网络热点、缺乏本地化报道,被网友在政务平台公开质疑。其抖音账号发布内容99%为异地“黄色新闻”剪辑,甚至将社会争议话题配以煽动性字幕,引发公众对其媒体责任的强烈批评。这一现象与同期“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引发的“新黄色新闻”讨论形成共振,使得舆情迅速升级为对基层媒体公信力的广泛质疑。

泸州广电黄生成事件为何引发公众质疑?

公众质疑的核心焦点

事件争议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

  • 内容失焦:1525平方公里辖区内的民生新闻长期缺位,反而追逐低质流量,违背县级融媒“服务本土”的核心职能
  • 价值偏离:采用掐头去尾的剪辑手法制造话题,与2023年泸州某镇政府工作人员隐私泄露事件的舆论操纵手法高度相似
  • 资源浪费:公共媒体平台异化为流量工具,未能发挥政策解读、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

媒体责任与社会影响

该事件折射出基层媒体生态的深层危机:当“黄色新闻”生产形成路径依赖,不仅削弱媒体监督功能,更导致公众注意力的结构性失衡。对比同期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的社会关注度,娱乐化内容对严肃议题的挤压效应愈发显著。这种价值导向偏差,正在消解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核心价值。

行业整改与未来展望

舆情爆发后,泸县融媒采取系列整改措施:

  1. 建立本土新闻采编考核机制,要求每周原创内容占比不低于60%
  2. 开通慢直播频道,实时呈现玉龙湖、玉蟾山等在地景观
  3. 与合江、仪陇等县级融媒建立内容共享联盟

这些举措虽取得初步成效,但如何平衡流量压力与媒体责任,仍是基层融媒转型的关键命题。正如央视网评论指出,抵御“新黄色新闻”侵蚀需要建立更科学的传播评价体系。

该事件本质上是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公共属性与商业逻辑的冲突缩影。当基层媒体放弃“脚力、眼力、脑力”的新闻传统,转投算法流量怀抱时,不仅丧失群众基础,更可能沦为舆情危机的放大器。重建媒体公信力,亟需从制度层面规范内容生产边界,让在地化叙事重新成为融媒发展的核心动能。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202160.html

(0)
上一篇 19小时前
下一篇 19小时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