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电疫情报道如何平衡信息与恐慌?

本文系统分析浙江广电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权威信息发布、科学传播策略、多维舆论引导及技术创新等手段,在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缓解社会焦虑之间构建的动态平衡机制。其经验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体责任履行提供实践参考。

一、构建信息透明度:及时性与权威性并重

浙江广电在疫情初期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通过浙江卫视、浙江之声等平台推出《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等专栏,每天进行多频次直播报道,累计直播超7000分钟。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信息发布模式,既满足了公众对疫情动态的即时需求,又通过官方信源有效遏制了谣言传播。例如,新蓝网联动全省媒体推出《共同战“疫”》专题,整合各地防疫实况,用可视化数据降低信息接收门槛。

浙江广电疫情报道如何平衡信息与恐慌?

二、科学传播与认知引导:消解“信息疫情”焦虑

针对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疫情”特点,浙江广电采取分层传播策略:

  • 邀请医学专家解读防疫知识,避免“双黄连式”报道引发的群体焦虑
  • 推出《关于“信息疫情”》等专题报道,揭露谣言传播机制,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 采用动画、短视频等轻量化形式传播复杂防疫概念,如病毒传播路径演示

这种专业性与通俗性结合的方式,既遵循了邵培仁教授提出的“媒介恐慌”消解理论,又契合融媒体时代传播规律。

三、舆论疏导策略: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导

浙江广电建立三级响应机制:

  1. 快速响应:通过新闻客户端实时更新权威信息,压缩谣言生存空间
  2. 深度追踪:对防疫政策进行连续解读,如健康码推行专题报道
  3. 情感共鸣:制作《守望同行》等特别节目,展现抗疫前线真实故事

这种“速度-深度-温度”的立体传播模式,有效缓解了公众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恐慌情绪。

四、民生视角下的情绪抚慰:平衡硬新闻与软传播

在节目编排上采取“硬软结合”策略:

  • 黄金时段聚焦疫情动态与政策解读
  • 非黄金时段播出《中国村落》等文化节目缓解心理压力
  • 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嵌入新闻报道形成服务闭环

这种编排既保障了信息传播主功能,又通过文化内容输出构建心理防疫屏障。

五、技术赋能传播:构建全媒体信息网络

浙江广电运用“大小屏共振”技术:

  • 电视端:通过卫星直播车实现方舱医院建设实时转播
  • 移动端:开发疫情地图小程序提供个性化信息查询
  • 社交媒体:运用AI技术生成短视频,快速响应舆情热点

多渠道传播矩阵覆盖不同年龄层受众,确保关键信息的高效触达。

浙江广电通过构建“权威发布-科学解读-情感共鸣-技术服务”的四维传播体系,在疫情报道中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情绪疏导的动态平衡。这种模式既遵循“媒介恐慌论”的消解路径,又创新运用融媒体技术,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体责任履行提供了浙江样本。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203980.html

(0)
上一篇 15小时前
下一篇 15小时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