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性费用与最低消费
部分运营商以“直降优惠”为噱头,实则通过自动扣费规则绑定用户。例如宣传“首月0元”的套餐,次月起却自动扣费59元,且未明确标注最低消费年限。更有消费者发现,激活后每月多出5-10元的“增值服务费”,商家从未提前告知。
二、合约期限与违约金陷阱
三年期合约套餐已成典型套路,业务员以“免费送手机”诱导用户签署协议,过程中刻意隐瞒套餐变更条款。消费者一旦中途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甚至出现合同章造假的情况。
- 案例:某用户套餐从29元被强制提升至78元,解约需支付违约金超千元
- 法律风险: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商家跑路需承担补充责任,但消费者举证困难
三、虚假宣传与文字游戏
广告中常见的流量数字往往包含大量定向流量,如宣称“215G大流量”实际通用流量仅35G。更有商家将“年享流量”模糊标注为月流量,导致用户实际可用流量骤减。
四、归属地限制与服务差异
低价套餐卡常归属外省,例如湖南省电信卡在北京使用时,可能无法享受本地服务政策。消费者激活后才发现号码归属地与所在地不符,影响后续业务办理。
五、物联网卡冒充正规套餐
部分电商渠道将仅限设备使用的物联网卡包装成手机流量卡,此类卡片无通话功能,易被运营商封停,且售后维权困难。
消费者在选择手机套餐时,需重点核查合同细则、流量分类及归属地信息。建议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并保留通话录音、聊天记录等证据。遭遇欺诈时可向12315、工信部等平台投诉维权。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28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