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价设备暗藏二次消费陷阱
市场上部分随身WiFi以9.9元超低设备价吸引消费者,却在后续使用中通过强制购买高价流量套餐、芯片升级费等方式反复收割用户。有消费者反馈,购买时宣称“终身免费”的设备,使用两到三个月后即出现网络异常,需二次扫码付费升级服务。
二、流量套餐存在严重文字游戏
行业普遍存在流量虚标现象,具体表现为:
- 用MB代替GB标注流量总量,实际可用量缩水90%以上
- 宣称“无限流量”实为前20GB不限速,超量后限速至1Mbps以下
- 年度套餐拆分计算,实际每月可用流量仅十分之一
三、三无产品埋下安全隐患
劣质设备采用回收芯片和山寨模块,存在发热自燃风险。2024年消费者协会报告显示,38%的投诉涉及未通过3C认证的随身WiFi产品,部分设备甚至伪造工信部入网许可编码。
四、售后服务形同虚设
超过七天无理由退换期后,商家常通过以下方式逃避责任:
- 关闭线上客服通道
- 拒绝提供维修凭证
- 单方面终止流量服务
五、消费者认知不足加剧乱象
多数用户未掌握关键参数辨别能力,包括:基带芯片型号(ASR/展锐/高通)、网络优先级参数、运营商基站覆盖匹配度等。2025年行业调查报告显示,72%的消费者仅凭价格和外观选购设备。
随身WiFi行业乱象本质是价格战引发的恶性循环,从设备制造到流量服务形成完整收割链条。建议消费者选购时核查三项核心资质:3C认证、入网许可编号、运营商合作协议,优先选择支持三网切换的合规产品。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56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