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典型案例
随身WiFi消费欺诈属于网络服务合同欺诈范畴,常见于设备销售与服务承诺不符的场景。2023年某知名品牌被曝虚假标注流量套餐,实际使用中存在限速、断连等问题。
常见欺诈手段
- 虚假宣传网络覆盖范围
- 隐瞒流量限速阈值
- 设备性能参数造假
- 隐藏自动续费条款
欺诈类型 | 占比 |
---|---|
虚假宣传 | 62% |
隐性收费 | 28% |
法律依据条款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需承担三倍赔偿。具体适用情形包括:
- 故意告知虚假情况
- 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 承诺与实际服务不符
消费者应对措施
保存购买凭证、网络测速截图、客服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建议在收到设备后立即进行:
- 网速基准测试
- 流量消耗验证
- 服务条款核对
维权操作步骤
- 与商家协商退换货
- 向电商平台投诉
- 提交12315网络举报
- 申请消费者协会调解
随身WiFi欺诈属于典型的服务型消费欺诈,消费者应提升电子证据意识,善用法律规定的7天无理由退换期,遇纠纷时可通过多渠道组合维权保障自身权益。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62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