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助推的靓号热潮
近年来,电视及直播平台频繁出现手机靓号推广广告,以「豹子号」「顺子号」等概念吸引消费者,宣称具有收藏价值和社交溢价。广告中常以「终身使用权」「限量发售」为噱头,配合主持人激情解说,营造抢购氛围。此类营销手段精准利用消费者对数字吉利的心理需求,推动普通号码价格飙升至数万元。
高价靓号的四类消费陷阱
- 虚假宣传陷阱:主播承诺的「终身使用权」实际受限于运营商最低消费协议,用户可能因欠费被强制收回号码
- 套餐绑定陷阱:靓号需捆绑高额月租套餐且无法变更,某案例显示用户因98元保底消费争议败诉
- 二次转售风险:非官方渠道购买的靓号存在代理商加价、信息泄露等问题,部分号码因违规操作被运营商封停
- 资金安全漏洞:通过电视广告链接付款后遭遇主播失联的诈骗案件频发,某受害者损失5000元后无法追回
运营商政策与法律争议
尽管《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明确禁止收取选号费,运营商仍通过「预存款+最低消费」模式变相销售靓号。北京联通曾将拍卖金额转为不可提现的话费预存,规避政策限制。更有多起用户投诉称办理号码时未签署「靓号协议」,运营商却单方面追加终身保底消费条款。
典型案例警示
案件类型 | 涉及金额 | 判决结果 |
---|---|---|
保底消费纠纷 | 月租98元 | 用户败诉 |
号码回收争议 | 投资11万元 | 运营商胜诉 |
直播诈骗案 | 损失5000元 | 刑事立案 |
消费者防范指南
- 选择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号码,拒绝支付「选号费」
- 仔细核查合同条款,特别关注保底消费期限和解约条件
- 保存广告宣传截图、支付凭证等关键证据
- 警惕低于市场价50%的「特价靓号」
手机靓号市场在电视广告推动下形成畸形溢价,消费者不仅面临资金损失风险,更可能陷入长期合约束缚。建议工信部加强运营商协议透明度监管,同时建立号码流转登记制度,从源头遏制灰色交易。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66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