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策略:免费背后的捆绑销售
中国联通近年推出的「靓号免费」活动,实际采用硬件捆绑的营销模式。用户需购买高价定制手机才能享受「终身免费」服务,而设备折损后SIM卡即失效,本质上属于硬件溢价转移。部分活动通过「承诺低消换靓号」形式规避政策限制,实则要求用户签订长达20年的月消费协议。
用户实测:褒贬不一的消费体验
实测数据显示两极分化现象显著:
- 正面案例:某用户通过0531纪念号获得稳定信号和首充优惠,月费90元享受220元话费
- 负面案例:杨先生使用10年的8888靓号被强制升级为月费800元套餐,销号后需预存2万元重新绑定
- 隐性收费:超60%用户遭遇套餐变更受阻,原「免费宽带」成为限制低资费套餐的枷锁
隐藏条款:合约期限长达数十年
消费者普遍反映存在三大陷阱:
- 靓号协议仅单方留存,用户无法获取完整合同文本
- 套餐变更需维持原保底消费,否则需支付违约金
- 过户或携号转网自动触发「靓号认定」,如尾号55被升级需终身低消
消费者避坑指南
建议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 要求运营商书面确认套餐变更规则及违约金计算方式
- 通过工信部网站查询号码是否被登记为「协议靓号」
- 保留原始办理凭证,特别注意「终身制」「永久保底」等条款
联通靓号活动本质是利用号码稀缺性进行的差异化营销,实测显示存在诱导消费、条款模糊等问题。消费者需警惕「免费」「绝版」宣传话术,办理前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套餐细节,避免陷入长期消费捆绑。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170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