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网络宽带信号命名逻辑,为何总让用户感到陌生?

本文分析了广电网络宽带信号命名存在技术术语冗余、用户视角缺失、变更频繁等问题,提出应从场景化命名和认知延续性角度改善用户体验。

技术导向的命名规则

广电网络常采用如GDW-5G-CMCC-2023类命名结构,其中包含技术参数(5G)、合作方代码(CMCC)和版本年份。这种工程师思维主导的命名方式导致:

  • 用户无法直观识别信号用途
  • 专业缩写增加记忆难度
  • 多层级组合降低可读性

行业术语的过度使用

在信号命名中大量使用广电行业内部术语,例如:

  1. EPON/GPON等接入技术代号
  2. QAM256调制方式标识
  3. 区域代码缩写(如HN-A2)

这些专业术语超出了普通用户的知识范畴,形成认知断层。

用户视角的缺失

命名逻辑未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例如家庭用户更关注带宽数值(100M/500M),而现有命名却突出技术标准(DOCSIS3.1)。调研数据显示:

用户信号识别要素调查
要素 关注度
速度标识 78%
技术标准 12%

变更频繁缺乏延续性

每次技术升级都重新设计命名体系,导致老用户需要重新适应新规则。这种迭代方式破坏了用户已建立的认知关联。

解决命名陌生感的核心在于建立用户心智模型,建议采用场景化命名(如”极速家庭版”)、保留核心标识延续性、增加辅助说明文档等措施,在技术准确性与用户友好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768513.html

(0)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上午6:36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上午6:3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