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术背景与研究现状
随着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的快速发展,对WIFI天线的小型化、多频段覆盖需求日益迫切。传统单频天线难以满足2.4 GHz、5 GHz及未来毫米波频段的兼容性要求,而终端设备的小型化趋势进一步限制了天线的物理尺寸。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微带天线与印刷天线的结构创新,通过曲流技术、寄生单元加载、缺陷地结构(DGS)等方法实现性能突破。
2. 小型化设计方法
为实现天线尺寸缩减,主流技术包括:
- 曲流技术:通过弯折辐射枝节增加电流路径长度,降低谐振频率。
- 共面波导馈电:减少馈线损耗并简化结构,适用于紧凑型设计。
- 缺陷地结构(DGS):在接地板开槽以调节电流分布,扩展带宽的同时缩小体积。
3. 多频段覆盖实现技术
多频段覆盖需通过多谐振模式激励实现,典型方法包括:
- 多枝节耦合:如双C形单极子与寄生E形单元结合,激发2.4 GHz、5 GHz及更高频段。
- 可重构技术:通过开关切换调节谐振路径,支持4G/5G等多频段动态覆盖。
- 超材料加载:利用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单元融合多频谐振,改善带宽与效率。
4. 典型天线结构与优化策略
以倒F天线与单极子天线为例:
- 倒F结构:通过耦合短枝节实现双频覆盖,高频段带宽可达5150-6620 MHz。
- 折叠单极子:结合接地板缝隙设计,覆盖WLAN与WiMAX频段,尺寸缩减46%。
优化策略包括参数调谐(如寄生条带位置)、多谐振点匹配及电磁仿真软件(如HFSS)的迭代验证。
5. 应用案例与性能验证
典型设计如:
- 双频印刷天线:T形辐射贴片切割实现2000-7570 MHz超宽覆盖,满足WLAN 2.4/5 GHz需求。
- 三频集成天线:结合2.4/5.2 GHz双频与60 GHz网格阵列,实现高增益与圆极化特性。
实测结果表明,部分天线在自由空间中可实现50m有效通信,增益峰值达7.88 dBi以上。
WIFI天线的小型化与多频段覆盖技术通过结构创新与多物理场协同优化取得显著进展。未来需进一步解决宽频带与辐射效率的矛盾,并探索毫米波频段的高集成度实现方案。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85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