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立法进程
厦门市自2015年提出《互联网非经营性上网服务场所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立法建议以来,公共WiFi安全问题持续引发关注。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全市图书馆、商超、交通枢纽等场所免费WiFi覆盖率已突破85%,但未落实安全措施的无线网络成为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2023年出台的《公共场所视听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将WiFi管控纳入法治化轨道,要求建立覆盖全市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二、新规核心管控要求
根据最新规定,公共场所WiFi服务需落实三项强制性措施:
- 实名认证上网:用户需通过身份证件或手机号完成验证
- 日志留存制度:完整记录用户接入时间、终端信息等数据
- 安全设备部署:安装具备公安部认证的审计系统
三、技术防护体系构建
市公安局联合网络运营商建立三级防护架构:
- 前端设备强制安装入侵检测系统
- 网络运营商实施流量清洗和异常阻断
- 市网安中心部署态势感知平台
四、主体责任与处罚机制
新规明确运营方承担网络安全主体责任,违法成本显著提高:
违规情形 | 处罚标准 |
---|---|
未落实实名认证 | 最高停机整顿6个月 |
日志留存不完整 | 单位最高罚15万元 |
发生重大数据泄露 | 追究刑事责任 |
五、市民反响与社会影响
问卷调查显示,78%受访者支持加强网络管控,但部分商户反映设备改造成本过高。市网信办已开通专项补贴通道,对小微场所给予最高50%的设备购置补贴。网络安全企业监测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公共WiFi风险事件同比下降63%。
厦门通过立法规范与技术防控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公共WiFi安全防护网。该体系既保障市民上网安全,又为智慧城市发展筑牢数字基石,相关经验已被多个城市借鉴推广。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
本文由神卡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www.9m8m.com/918696.html